[1] |
张菊平, 栗珂璐, 杨俊元.
具有超级感染和Logistic增长的两菌株传染病模型
.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(自然科学版),
2020, 33(1): 15-20.
doi: 10.3969/j.issn.1003-0972.2020.01.003
|
[2] |
周学勇, 杨皦蓉, 齐龙兴.
一类分数阶SIQS传染病模型的稳定性分析
.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(自然科学版),
2018, 31(1): 1-4.
doi: 10.3969/j.issn.1003-0972.2018.01.001
|
[3] |
王娟, 何俊杰.
一类时滞虫媒传染病模型的稳定性分析
.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(自然科学版),
2018, 31(3): 352-356.
doi: 10.3969/j.issn.1003-0972.2018.03.003
|
[4] |
杨金根, 王铁英, 张萍.
潜伏期和染病期均传染且具脉冲接种的传染病模型
.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(自然科学版),
2017, 30(3): 345-348.
doi: 10.3969/j.issn.1003-0972.2017.03.001
|
[5] |
甘乃峰, 赵岩.
具有非单调发生率的传染病模型的最优控制
.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(自然科学版),
2016, 29(3): 328-331.
doi: 10.3969/j.issn.1003-0972.2016.03.005
|
[6] |
杨金根, 杨艳华, 范欢欢.
具脉冲出生和连续接种的时滞传染病模型稳定性分析
.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(自然科学版),
2016, 29(3): 324-327.
doi: 10.3969/j.issn.1003-0972.2016.03.004
|
[7] |
郭淑利, 张萍.
媒体宣传影响下的脉冲控制双菌株SIR传染病模型
.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(自然科学版),
2015, 28(1): 21-24.
doi: 10.3969/j.issn.1003-0972.2015.01.006
|
[8] |
王霞, 郭淑利.
一类具有时滞和非单调感染率的传染病模型
.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(自然科学版),
2015, 28(4): 475-477.
doi: 10.3969/j.issn.1003-0972.2015.04.003
|
[9] |
吴慧娟, 宋强.
一类捕食者具有传染病的时滞生态模型
.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(自然科学版),
2014, 27(1): 8-11.
doi: 10.3969/j.issn.1003-0972.2014.01.003
|
[10] |
杨金根, 张俊艺.
一类具饱和传染率和脉冲接种的传染病模型
.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(自然科学版),
2013, 26(4): 489-492.
doi: 10.3969/j.issn.1003-0972.2013.04.006
|
[11] |
李连兵, 张萍.
一类具有多病程与接种的传染病模型
.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(自然科学版),
2013, 26(3): 313-315.
doi: 10.3969/j.issn.10030972.2013.03.001
|
[12] |
杨金根, 许庆涛.
带脉冲免疫和时滞的传染病模型分析
.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(自然科学版),
2012, 25(1): 20-23.
|
[13] |
赵中, 陈莹.
一类脉冲接种时滞SEIRS传染病模型的动力学分析(英文)
.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(自然科学版),
2012, 25(2): 146-150.
|
[14] |
杨俊元, 王晓燕, 李学志.
带有变异和类年龄结构的两菌株传染病模型
.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(自然科学版),
2011, 24(3): 298-303.
|
[15] |
蔡礼明, 罗庆红.
一类媒介-宿主传染病模型的稳定性分析(英文)
.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(自然科学版),
2010, 23(1): 1-6.
|
[16] |
王海霞, 李学志.
庞加莱指数在一个带有接种疫苗的SIS流行病模型中的应用(英文)
.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(自然科学版),
2009, 22(3): 340-344.
|
[17] |
王娟, 杨金根, 李文生.
具有治疗的急慢性传染病模型的稳定性与分支
.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(自然科学版),
2008, 21(4): 491-493.
|
[18] |
郭淑利, 姚峰.
一类带有种痘的齐次SIR传染病模型分析
.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(自然科学版),
2005, 18(4): 376-380.
|
[19] |
柳合龙, 郑丽丽.
带有脉冲免疫和脉冲隔离SIQV传染病模型的全局结论
.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(自然科学版),
2005, 18(4): 381-383.
|
[20] |
王彩理, 任建国.
密封袋半连续培养新月菱形藻
.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(自然科学版),
2004, 17(1): 88-91.
|